堯舜時期,周人遠(yuǎn)祖棄,因善稼穡,被堯、舜二帝先后封為后稷,封邑在邰地,此后,世代為后稷。大約在夏朝后期,第13代王孔甲去稷不務(wù),不窋失其官,率族人來到戎狄之間,學(xué)習(xí)畜牧業(yè),同時也將自己的粟作技藝傳授給當(dāng)?shù)厝?,這就是后人所說的“教民稼穡”。從其孫公劉開始,南遷入豳地,其范圍東到子午嶺,南到彬縣、旬邑,西到平?jīng)觥⒐淘?,北到寧縣、慶城。此后,經(jīng)皇仆、差弗、毀瑜、公非、高圉、亞圉、公叔祖類、古公亶父,前后共12代五百余年的經(jīng)營和發(fā)展,壯大了周族部落。在商朝武乙年間,古公亶父為避戎狄侵?jǐn)_,率部族南遷周原。自此,豳地被戎狄占據(jù),但西周晚期尚能“料民于太原”。到春秋時,成為義渠戎國居地。義渠與秦國對峙二百余年。秦滅義渠以后,在其故地設(shè)立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慶陽正式納于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。
在慶陽,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傳說層面的先周遺跡。如在慶城東山有不窋墳,此墓在《史記正義》《元和郡縣志·關(guān)內(nèi)道》《括地志》中有記載,城北五十里地有公劉莊,相傳為公劉出生地,號天子掌,腴田數(shù)畝,人莫敢墾;寧縣有公劉邑;慶城有明代修筑的“周舊邦”木牌坊一座,至今完好;西峰區(qū)劉家店有公劉殿與公劉誕辰廟會活動。
據(jù)《國語·周語》載:不窋率族人自竄于戎狄之間,“不敢怠業(yè),時序其德,纂修其緒,修其訓(xùn)典,朝夕恪勤,守以敦篤,奉以忠信,奕世載德,不忝前人?!薄妒酚浾x》曰:“言不窋奕世載德,不忝后稷。”雖然其中也包含有對夏商主流文化的發(fā)揚,但周人對祖訓(xùn)的繼承,則是一點也不能忽視的。不窋繼承和弘揚先代美德,守以敦篤,奉以忠信。同時,為了避免族人之間的糾紛,他還將約定俗成的道德準(zhǔn)則整理成訓(xùn)典,用來約束和引導(dǎo)人們的言行。公劉遷豳之后,“雖在戎狄之間,復(fù)修后稷之業(yè),務(wù)耕種,行地宜”,“而生聚亦漸蕃,物力亦漸充,于是始擇善地而遷,立法定制以垂永久,其后遵守之而不改耳?!睘楹髞碇艹男纬傻於嘶A(chǔ)。所以,司馬遷《史記·周本紀(jì)》也記載道:“行者有資,居者有畜積,民賴其慶。百姓懷之,多徙而保歸焉。周道之興自此始,故詩人歌樂思其德。”
由上可見,一些文獻所載先周世系嬗遞與部族遷徙活動與慶陽有關(guā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