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的正寧,黃土高原的梯田里,一邊是銀白色的地膜如絲帶般鋪展,為玉米、大豆的豐產蓄力;另一邊是山坳間彎腰采擷的身影,用指尖觸碰春天的第一口鮮嫩。在這片農耕文明與自然野趣交織的土地上,一場關于“劫”野菜的春日敘事正悄然展開。
春耕與野菜:土地的雙重饋贈
正寧的春,從頂凌覆膜的轟鳴聲中蘇醒。
近日,在西坡鎮(zhèn)石家灣子村的千畝示范田里,旋耕機翻起濕潤的土壤,石家灣子村村民馬書勤笑著指向遠處的山丘說:“覆膜要搶墑情,挖野菜也得趕時辰!”隴東人深諳自然時序——驚蟄后,覆膜保墑的農事與野菜萌發(fā)的節(jié)奏并行不悖。地膜鎖住土壤水分,而山野間的苜蓿、薺菜、小蒜等野菜,則在雨后爭先恐后地鉆出地面,成為餐桌上的“春之信使”。
這場“劫掠”并非掠奪,而是對土地的深情回應。湫頭鎮(zhèn)茍仁村村民楊增印算了一筆賬:“去年頂凌覆膜的玉米畝產達600公斤,而同期采摘的野菜通過電商銷售,為家庭增收近千元?!蓖恋仞B(yǎng)人,野菜養(yǎng)心,正寧人用雙手平衡著現(xiàn)代農業(yè)與自然饋贈的關系。
從田間到云端:野菜經(jīng)濟的雙重變奏
曾經(jīng)的“饑荒救命菜”,如今化身鄉(xiāng)村振興的綠色引擎。
時下,正寧縣多家飯店推出“香椿炒蛋”“藜蒿臘肉”等時令菜品,不少火鍋店批量采購野菜作為湯底鮮料,讓顧客品味舌尖上的文化。
眾多村民通過采摘野菜進行市場銷售,時令野菜不僅是市民餐桌上的春日平價美味,更借助真空鎖鮮包裝與冷鏈物流,從田間地頭的鄉(xiāng)土風味升級為電商平臺的熱銷尖貨,同步滋養(yǎng)著本地菜籃與全國餐桌。
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碰撞:野菜文化的當代鏡像
宮河鎮(zhèn)代店村84歲的趙德光老人,他仍記得饑荒年代“米蒿拌玉米面”救命的滋味。如今,趙德光更愛看著孫輩用手機直播采野菜,“以前的苦,成了現(xiàn)在的福?!壁w德光笑著說。
同時,不少家長帶孩子挖野菜,既讓孩子體驗鄉(xiāng)土野趣,也讓自己重溫童年記憶。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,讓野菜超越了食物范疇,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。
當機械化的農耕與手工采擷的野趣共存,當電商物流將山野清香送往都市餐桌,這場“舌尖上的春天”熱潮,既是對時令風物的追逐,也折射出健康消費、生態(tài)意識與文化傳承的多重命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