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9久久免费精品|性色av免费观看|无码中文字幕久久不卡|青青青欧美视频在线观看

  • <menu id="yg0w0"><acronym id="yg0w0"></acronym></menu>
    
    
    <center id="yg0w0"><source id="yg0w0"></source></center>
    <center id="yg0w0"><td id="yg0w0"></td></center>
    <ul id="yg0w0"></ul>
    <strike id="yg0w0"></strike>

    • 隴東報數(shù)字報

    • 掌中慶陽客戶端

    首頁 >
    甘肅紅色印記(19) | 哈達鋪會議

  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    打開微信,點擊 “ 發(fā)現(xiàn) ” ,使用 “ 掃一掃 ” 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。

    臘子口戰(zhàn)役后,紅四團奉命向哈達鋪進軍。1938年9月18日,紅一軍直屬偵察連身著便裝智取岷州哈達鋪(今屬宕昌縣)。19日,紅二師主力抵達哈達鋪。20日,毛澤東、周恩來、張聞天、彭德懷及紅三軍、軍委縱隊到達哈達鋪。

    哈達鋪是隴南一個較為繁榮的集鎮(zhèn)。這里物產豐富,商號云集,貿易繁榮,人口比較稠密,因盛產久負盛名的“岷歸”而名揚商界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哈達鋪當時就有全國各地知名商號28家之多,是西北地區(qū)重要的藥材集散地。同時,哈達鋪在軍事上也占有重要戰(zhàn)略位置。

    1935年9月20日,中共中央在哈達鋪毛澤東住處“義和昌藥店”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,張聞天主持。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、博古、王稼祥、羅邁、彭德懷、楊尚昆等。會議主要討論了組織工作、干部問題和部隊整編。毛澤東在發(fā)言中說:“為鞏固部隊,需要了解干部;為擴大部隊,需要支配干部;為與反革命作斗爭,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傾向問題。我們應該承認,我們對干部優(yōu)待不夠,現(xiàn)在的干部是精華,應該注意保護?!睆埪勌煸诎l(fā)言中強調要愛護干部,提議“設法派人與白區(qū)取(得)聯(lián)系,建立白區(qū)工作?!睍h同意張聞天的提議,決定派謝覺哉、毛澤民去新疆建立交通站,“可能的話與國際接頭”(謝、毛二人當時因故未能成行)。在9月12日召開的俄界會議,由于時間緊迫,只是原則性地通過《中央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》。哈達鋪會議正式決定“關于國燾問題的決議的起草,由洛甫負責”。

    對北上紅軍部隊進行整編是俄界會議提出來的,由于當時軍情緊急,只是在路途上做了一些部隊改編的準備工作。哈達鋪會議正式決定了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的整編方案:陜甘支隊下設3個縱隊,原一、三軍分別改為第一、第二縱隊;中央機關、紅軍總政治部等組成第三縱隊。彭德懷為陜甘支隊司令員,毛澤東為政委。第一縱隊司令員由林彪兼任,政治委員聶榮臻,參謀長左權,政治部主任朱瑞,副主任羅榮桓。第二縱隊司令員由彭德懷兼任(后由彭雪楓接任),政治委員李富春,副司令員劉亞樓,參謀長肖勁光,政治部主任袁國平。第三縱隊司令員由葉劍英兼任,政治委員鄧發(fā),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蔡樹藩,參謀長張經武。全支隊共7000余人(一說8000余人)。陜甘支隊的正式成立,使部隊更精干,更富戰(zhàn)斗力和凝聚力,對紅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
    紅軍是帶著臘子口戰(zhàn)役勝利的喜悅進入哈達鋪的。在這里,黨中央決定進行短期的休整。期間,毛澤東、張聞天、博古等中央領導人通過《大公報》《晉陽日報》《中央日報》等報紙,得知陜甘一帶有紅軍活動和陜甘革命根據(jù)地依然存在的消息。這對于剛剛脫離險境、一直在尋找目的地的紅軍來說,又是一個天大的喜訊。

    9月22日,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的全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上,毛澤東宣布了黨中央關于組成陜甘支隊的決定,并代表黨中央作了關于形勢和任務的政治報告,正式宣布紅軍陜甘支隊將向陜甘革命根據(jù)地進發(fā)。毛澤東說,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比較詳細的陜北紅軍消息,那里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,還有徐海東的紅軍,還有根據(jù)地!我們要抗日,首先要到陜北去!毛澤東號召全體指戰(zhàn)員:“勝利前進吧,到陜北只有七八百里了,那里就是我們的目的地,就是我們的抗日前進陣地!”毛澤東的報告,使紅軍指戰(zhàn)員受到極大鼓舞,高呼“擁護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路線!”“到陜甘革命根據(jù)地去!”表現(xiàn)出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堅強決心。

   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哈達鋪提出向陜甘革命根據(jù)地前進,改變了中央在川西北提出的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(jù)地的方針,改變了俄界會議提出的經過甘東北和陜北在靠近蘇聯(lián)地區(qū)建立革命根據(jù)地的方針,又一次指出了新的前進方向。

    (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諸葛云藝)

    資料來源:《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》第一卷


    編輯:吳樹權責任編輯:吳樹權
    相關稿件